-
1.
接触疲劳 -
接触疲劳,是零件在高接触压应力反复作用下产生的疲劳。经多次应力循环后,零件的工作表面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金属剥落,形成麻点或凹坑。
接触疲劳使零件工作时噪声增加、振幅增大、温度升高、磨损加剧,最后导致零件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 。在滚动轴承、齿轮等零件中常发生这种现象。
-
2.
高温疲劳 -
高温疲劳 ,是在高温环境下承受循环应力时所产生的疲劳。
高温是指大于熔点1/2以上的温度,此时晶界弱化,有时晶界上产生蠕变空位,因此在考虑疲劳的同时必须考虑高温蠕变的影响。
高温下金属的S-N曲线没有水平部分 ,一般用 107~108次循环下不出现断裂的最大应力作为高温疲劳极限;载荷频率对高温疲劳极限有明显影响,当频率降低时,高温疲劳极限明显下降。
-
3.
热疲劳 -
http://baike.baidu.com/view/977766.htm
热疲劳,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循环作用而产生的疲劳。
金属材料由于温度梯度循环引起的热应力循环(或热应变循环),而产生的疲劳破坏现象,称为热疲劳。
如涡轮机转子、热轧轧辊和热锻模等,常由于热应力的循环变化而产生热疲劳。
-
4.
腐蚀疲劳 -
腐蚀疲劳,是在腐蚀介质中承受循环应力时所产生的疲劳。如船用螺旋桨、涡轮机叶片 、水轮机转轮等,常产生腐蚀疲劳。
腐蚀介质在疲劳过程中能促进裂纹的形成和加快裂纹的扩展。其特点有 :S-N曲线无水平段;加载频率对腐蚀疲劳的影响很大;金属的腐蚀疲劳强度主要是由腐蚀环境的特性而定;断口表面变色等。
-
5.
高周疲劳,高循环疲劳 -
高周疲劳,高循环疲劳HCF,high-cycle fatigue,在整个使用期限之内结构所受应力交变次数在10^4以上可能发生疲劳失效的疲劳问题。
这类疲劳问题的特点是循环应力的幅值较低,且远低于材料的屈服点,因此导致疲劳破坏的应力循环周次相当高,故也称高周疲劳问题。例如许多往复机械中的曲轴与连杆常会出现高周疲劳失效问题。需具有高周次寿命的结构及零件应使应力水平足够低(明显低于材料的持久强度),结构设计时应尽可能消除或降低应力集中现象。
-
6.
低周疲劳,低循环疲劳 -
低周疲劳:又称条件疲劳极限,或低循环疲劳LCF,在整个使用期限之内结构所受应力交变次数在 10^2 ~10^5 次之间可能发生疲劳失效的疲劳问题。
这种疲劳问题的特点是循环应力幅值较高,导致疲劳破坏的应力循环周次较低,故亦称低周疲劳问题。
压力容器的应力集中部位(如接管的根部、焊缝中缺陷的周围等处)容易出现局部的高应变,可以发生局部屈服,在交变载荷下最易发生疲劳损伤而出现低循环疲劳问题。
-
7.
金属疲劳 -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896.htm
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
当材料和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1 / 1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7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