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病理性听觉适应 -
病理性听觉适应:在持续性的声音刺激时,听阈显著增高。
-
2.
暂时性听力损失 -
暂时性听力损失
-
3.
永久性听力损失 -
永久性听力损失
-
4.
噪声损伤听力 -
噪声损伤听力: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
5.
暂时性听阈位移 -
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
6.
听觉适应 -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
7.
传导性听力损失 -
传导性听力损失
-
8.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
9.
混合性听力损失 -
混合性听力损失
-
10.
听觉疲劳 -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1 / 2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1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