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次级防御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C%A1%E7%BA%A7%E9%98%B2%E5%BE%A1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2. 2. 回撤  - 

    回撤,是穴居动物最有效的次级防御手段,野兔一遇到危险就立即逃回洞内;管居沙蚕遇到危险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
    在同样情况下,有壳动物会缩入壳内,有刺动物则会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其软体部位。
  3. 3. 逃遁  - 

    逃遁,很多动物当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离,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
    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离它们较远时采取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飞出蝙蝠的搜索区,但当蝙蝠离它们较近时,便采取飘逸不定的不定向飞行,使蝙蝠难以捕捉。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4. 4. 威吓  -  https://baike.baidu.com/item/威吓

    威吓,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动物,往往采用威吓手段进行防御。
    蟾蜍在受到攻击时会因肺部充气而使整个身体膨胀起来,造成一种身体极大的虚假印象。
    螳螂遇到危险时会把头转向捕食动物,翅和前足外展,把其上的鲜艳色彩暴露出来,同时还靠腹部的摩擦发出像蛇一样的嘶嘶响声,这种行为常常可把小鸟吓跑。
  5. 5. 转移攻击部位  - 

    转移攻击部位,有些动物是通过诱导捕食动物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
    眼蝶和灰蝶的翅上常常生有一个或多个小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动物的攻击,从而使身体的头部或其他要害部位免受攻击。很多蜥蜴在受到攻击时会主动把尾巴脱掉,以后会再生出新的尾巴。
  6. 6. 反击  - 

    反击,一个动物在受到捕食动物攻击时的最后逃生机会,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如牙、角、爪等)进行反击。
    大部分动物在遭捕捉后都会进行反击。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间,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犄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
  7. 7. 臀斑和尾斑信号  - 

    臀斑和尾斑信号
  8. 8. 激怒反应  - 

    激怒反应mobbing reaction,当捕食动物出现时猎物群体的激动情绪及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常见。激动情绪可向其他个体传递捕食者的信息,并可导致对捕食者发动直接攻击。
  9. 9. 报警信号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30/07/32096396_555063188.shtml

    报警信号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1 / 1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9 条

305403 条文 -  75354分类

最新条文 - 推荐酷类 - 管理登录 - 关于本站
Copyright © since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0032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