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套管阻卡 -
下套管阻卡,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套管粘吸卡,二是井眼缩经卡,三是井眼坍塌或砂桥卡。
-
2.
套管吸粘卡 -
套管吸粘卡,是由于套管的外径往往大于钻杆的外径,套管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大于钻杆的接触面积,上扣时间要大于钻杆的上扣时间,且下套管时又难以旋转,因此,卡套管的发生机率较大。
发生套管粘卡后,推荐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强力活动套管; 发生套管粘卡后一般是先接方钻杆或循环头开泵循环,后在套管和设备(井架、提升系统)安全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上下活动套管,采用此种方法一般可以消除套管粘卡。如果强力活动次数后(通常为10次左右)仍不能解卡,一般要停止强力活动。此后,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没有卡住的套管,防止卡点上移。
2. 泡解卡剂; 在强力活动套管无效后,处理套管粘卡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泡解卡剂的方法来处理套管粘吸卡。
-
3.
井眼缩径卡套管 -
井眼缩径卡套管,是由于井眼不稳定,特别是钻遇蠕动性岩盐层或由于钻井夜性能不好形成较厚的假泥饼,导致井眼缩径,造成缩径卡套管事故。
下套管前没有认真通井,对缩径段没有很好地划眼,易造成卡套管事故。
-
4.
井眼坍塌或砂桥卡套管 -
井眼坍塌或砂桥卡套管,是在下套管过程中或下套管结束后发生井眼坍塌或形成砂桥造成卡套管事故。
处理方法:
1.套管缩径卡时,井内一般可以循环钻井液,可以通过类似套管粘卡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2.井眼坍塌或砂桥卡时,如可以循环钻井液且井口尚能返浆,应坚持先小批量低压循环钻井液,后逐步提高钻井液的密度、切力,正常后固井。
3.如果套管已经下到井底,且循环钻井液漏失,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小批量固井的方法,争取把下部地层封固,必要时再对上部地层进行挤水泥作业补救。
4.如果套管没有下到井底,可选择先固井,后采用增加一层尾管固井封固下部地层的方法补救。
-
5.
下套管时间过长问题 -
下套管时间过长问题:
下套管作业没有认真准备(包括组织、工具等),造成下套管时间过长或中间停顿等,易发生卡套管事故。
井口不正,下套管上扣时反复错扣,下套管时井下套管静止时间长且没有活动套管,易发生卡套管事故。
-
6.
下套管通井问题 -
下套管通井问题:下套管前没有认真通井,对缩径段没有很好地划眼,易造成卡套管事故。
中途测试、取心、电测后没有通井而直接下套管易发生卡套管事故。
-
7.
下套管泥浆问题 -
下套管泥浆问题:
钻井液性能不好,没有形成很好的滤饼,井眼摩阻系数大,尤其是高密度、分散型钻井液,发生卡套管的机率大。
钻井液密度设计不合理,如密度设计较低,造成井眼坍塌或没有压稳蠕动性地层引起井眼缩径,造成卡套管事故。
-
8.
下套管井塌问题 -
下套管井塌问题:
下套管前对漏失层没有很好地堵漏,加之下套管时速度过快,易压漏地层,造成井塌引起卡套管事故。
高压层下套管前没有压稳,在下套管过程中发生溢流,环空夜柱压力下降,易发生井塌,造成卡套管事故。
-
9.
下套管遇阻处理问题 -
下套管遇阻处理问题:下套管时遇阻,盲目下压,造成下套管由遇阻演变成套管卡死。
-
10.
套管阻卡预防措施 -
套管阻卡预防措施:
防发生套管阻卡的技术措施:
1.下套管前认真通井,对缩径段反复划眼。
2.设计合理的钻井液密度,保证压稳地层,防止井眼坍塌,减少蠕动性地层的蠕动速度和井眼缩径。
3.中途测试、取心及电测后要求认真通井才能下套管。
4.下套管前认真处理好钻井液性能,降低钻井液粘度、切力和失水,并充分循环处理钻井液,方可下套管。
5.对于深井、长裸眼井和定向井、水平井等,必要时在下套管前要求加入塑料小球或混入5%~10%的原油,降低井眼摩阻系数。
6.下套管作业要认真准备(包括人员组织、工具等),仅可能减少下套管时间和中间停待。
7.下套管前对漏失层要求很好地堵漏,并控制下套管的速度,防止压漏地层。
8.在高压层下套管前要求压稳,防止在下套管过程中发生溢流,保持井内压力平衡。
9.在下套管过程中如发生井漏、井塌等复杂情况,一般要求起出套管,下载处理井眼,正常后再重新下套管。
10.下套管时如遇阻,应反复活动套管,并接方钻杆或循环头循环处理钻井液,不能盲目下压,防止套管卡死。
11.下套管前要校正井口,做到天车、转盘和井口三点一线,防止下套管上扣时错扣。
12.必要时使用套管扶正台,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1 / 2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1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