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孔隙规模 -
-
12.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 -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主要目的是将储层结构和储层参数的变化在三维空间用图形显示出。
-
13.
建立构造模型 -
油藏描述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主要是表征圈闭特征,同时描述断层发育程度等特征,建立起目的层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
建立构造模型包括:构造解释,圈闭特征描述,构造发育史研究。
-
14.
储层三维建模 -
https://baike.baidu.com/item/储层地质模型
储层三维建模
-
15.
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建模 -
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建模:
充分应用多学科信息(地质、测井、地震、试井等)进行协同建模(图2-1)。用于储层描述与建模的资料总是不完整的,例如,井眼资料,优点是比较准确,精度高,缺点是一空隙间的局限性;地震资料,优点是横向覆盖广,缺点是吹响分辨率底,多解性强,所以应用多学科优势协同建模。
-
16.
多种建模方法相结合 -
多种建模方法相结合:在实际建模的过程中,为了尽量降低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应尽量应用多种建模方法相结合的建模思路。
-
17.
建立沉积模型 -
沉积模型是研究储层地质模型的基础,主要描述砂体的结构特征,包括沉积环境,沉积相,砂体形状、大小分布及其内部结构,层内非渗透货低渗透夹层的几何形态,出现的频率、密度及其与各种微相的关系。
建立沉积模型的方法:
1利用岩心相分析法建立单井标准沉积相及微相柱状剖面图
2单井划相
3地震相分析
4沉积相综合研究
-
18.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束腰描述储集体的几何形态、连续性、连通性、内部结构、孔隙结构、储层参数的变化和分布、隔层的分布以及裂缝特征分布,即建立储层结构模型和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储层建模的关键技术有:
-相控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
-成岩作用综合效应研究技术
-岩石物理相平面展布研究技术
-相控储层横向预测技术
-利用常规测井信息进行关键井研究评价技术
-裂缝预测技术
-
19.
建立流体模型 -
建立流体模型,主要描述地层流体(油、气、水)的性质和分布状态,油气饱和度及含油产状的变化,地下水的类型及矿化度等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地层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等。
油藏处于不同开发阶段,流体模型描述的内容不同:
早期油藏描述阶段:研究流体性质、非均质性、原始含油饱和度
主体开发及精细油藏描述阶段:原油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2 / 2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1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