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层序顶界面 -
层序顶界面
-
12.
层序底界面 -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9C%B0%E9%9C%87%E5%8F%A0%E5%89%8D%E6%97%B6%E9%97%B4%E5%81%8F%E7%A7%BB%E5%89%96%E9%9D%A2%E5%9B%BE%E8%A7%A3&step_word=&hs=0&pn=5&spn=0&di=741081832237301760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821365604%2C217627312&os=2864759237%2C3295869791&simid=3821365604%2C217627312&adpicid=0&lpn=0&ln=341&fr=&fmq=1728875240247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right=&se=&sme=&tab=0&width=&
层序底界面:
T5地震反射层:
T2为新进系底界面
T5为沙二段底界
T6为沙三段底界
T7为沙四段底界
Tg为古近系底界面
-
13.
层序界面 -
层序界面sequence boundary,是层序与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及相关的整合面,系海平面下降事件形成,是划分层序的基础。
一般来说,层序界面上,下存在相对明显的古生物、沉积、测井和地震响应等方面的变化。
-
14.
Ⅰ型层序界面 -
Ⅰ型层序界面,是指有地表暴露、河流回春侵蚀、岩相及海岸上超向海迁移等特征的层序界面。
它是在相对海平面高速下降并降至沉积滨线坡折(又称退覆坡折)以下,陆架暴露并遭受长期地表风化与河流回春侵蚀后形成的。地层进积与退积结构转换面上的残留风化壳、古土壤等地表暴露证据和深切谷为其主要识别依据。向盆地延伸,时有海底峡谷与之伴生,还可见其上覆地层的上超和滨岸沉积突然向海迁移等现象。
-
15.
层序顶底面 -
层序顶底面
-
16.
顶面构造 -
顶面构造
-
17.
Ⅱ型层序界面 -
Ⅱ型层序界面type Ⅱ sequence boundary,是以地表暴露及沉积滨线坡折(退覆坡折)向陆侧发生海岸上超向海迁移为特征,但缺少河流回春侵蚀与岩相向海迁移证据的层序界面。
它是在相对海平面低速下降但未低于沉积滨线坡折(退覆坡折),陆架暴露部分遭受长期地表风化和侵蚀夷平后形成的。其上覆地层的上超、地层进积与退积结构转换面上的残存风化壳、古土壤或风化壳的侵蚀滞留沉积、暴露面被侵蚀夷平的证据等为其主要识别依据。它是一个较隐蔽的不整合,无深切河谷、海底峡谷与之伴生。
-
18.
层序地层界面 -
https://baike.baidu.com/item/层序地层界面
层序地层界面,是指地层间断的一个时间界面,其识别主要依据为层序界面向陆延伸部分的暴露及剥蚀作用、层序界面之上地层逐步上超、滨岸上超向盆地方向的迁移等。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2 / 2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1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