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空气钻井TG<3% -
空气钻井TG<3%
实施空气钻井井段返出气体中全烃含量小于 3%。
空气钻井井段返出气体中全烃含量连续超过3%,转换为氮气钻井或钻井液钻井。
-
2.
氮气钻井8万方 -
氮气钻井8万方:实施氮气钻井井段天然气出气量在8*104 m3/d 以下。
-
3.
气液转化 -
气液转化:
1气液转化前应将在防喷器中堆积的粉尘全部吹出。
2宜采用简化钻具组合进行气液转化。
-
4.
气液转换条件 -
气液转换条件,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应进行气液转换:
a)钻至气体钻井设计层位;
b)钻遇地层出液导致气体(雾化、泡沫)钻井无法继续时;
c)出现井壁失稳征兆影响安全时(井壁失稳影响钻井安全时);
d)空气钻井中全烃含量连续超过3%不具备防爆气体钻井或发生井下燃爆时;
e)返出流体中含H2S;
f)钻遇气层不具备起钻换钻头条件时;
g)气体钻进过程中出现泵压突升、循环不通畅、扭矩异常、上提钻具遇卡,存在卡钻风险时;
h)出现可能超出控制的井控风险时;
i)井斜大于设计要求且纠斜效果差。
j)不能继续使用气体(雾化、泡沫)钻井的其他情况。
-
5.
疏水性前置液 -
气液转换用疏水性前置液
气体钻井井段≥500m 时,宜使用疏水性前置液。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气液转换应使用前置液:a)井深≥750m且<1500m,气体钻井井段≥500m;b)井深≥1500m。
-
6.
气液转换程序 -
气液转换程序
1气液转换前的准备
1.1 现场操作人员应掌握转换程序、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1.2应简化钻具结构,宜采用光钻杆替浆。
1.3 做好顶替浆的全套性能检测,入井钻井液性能应达到表2要求。
1.4按钻井设计要求储备钻井液用加重、防漏堵漏、防硫化氢材料。
2气液转换施工程序
2.1下钻距井底50m~80m,注入井筒高度30m~80m的钻井液。
2.2起钻至液面上,注入井筒高度150m~200m的前置液。下钻至钻井液液面以下,第一次注入井筒高度400m~600m的钻井液,同时记录注入量。
2.3起钻至第一次灌浆液面以下100m,第二次注入钻井液,一般约400m~600m为宜。
2.4起钻至第一次灌浆液面以下100m,第二次注入钻井液,般约400m~600m为宜。
2.5重复2.4步骤,直至起钻进入套管内,注入套管深度的钻井液,套管深度大于1500m可分两次注入。
2.6每次注浆应观察压力表变化情况,最后一次注浆时应观察井口返浆情况,判断有无漏失。若已漏失,准备堵漏;若已灌满返浆,则下钻通井。
2.7转换时应小排量注入钻井液,一般要求以15L/s~25L/s的排量逐步注入,转换替
-
7.
气液转换前的准备 -
气液转换前的准备
1 现场操作人员应掌握转换程序、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2应简化钻具结构,宜采用光钻杆替浆。
3 做好顶替浆的全套性能检测,入井钻井液性能应达到表2要求。
4按钻井设计要求储备钻井液用加重、防漏堵漏、防硫化氢材料。
-
8.
气液转换施工程序 -
气液转换施工程序
1下钻距井底50m~80m,注入井筒高度30m~80m的钻井液。
2起钻至液面上,注入井筒高度150m~200m的前置液。下钻至钻井液液面以下,第一次注入井筒高度400m~600m的钻井液,同时记录注入量。
3起钻至第一次灌浆液面以下100m,第二次注入钻井液,一般约400m~600m为宜。
4起钻至第一次灌浆液面以下100m,第二次注入钻井液,般约400m~600m为宜。
5重复4步骤,直至起钻进入套管内,注入套管深度的钻井液,套管深度大于1500m可分两次注入。
6每次注浆应观察压力表变化情况,最后一次注浆时应观察井口返浆情况,判断有无漏失。若已漏失,准备堵漏;若已灌满返浆,则下钻通井。
7转换时应小排量注入钻井液,一般要求以15L/s~25L/s的排量逐步注入,转换替浆过程中应活动钻具。
8起钻换钻头下钻通井,分段循环钻井液。
9下钻到底开泵,排量由小到大循环正常后,可进行短起下作业,短起下无阻卡异常则气液转换结束。
10气液转换结束后按设计要求调整钻井液性能。
-
9.
气液转换现场施工记录表格式 -
气液转换现场施工记录表格式:
施工井号:
施工单位:
服务单位:
施工日期:年月日
时间h : min
井径mm
注入次数 次
钻具深度m
注入液种类
泵压MPa
排量L/s
泵冲数 冲
累计注入量m3
-
10.
全油基前置液 -
出现井壁失稳征兆的非出水地层时,宜使用全油基前置液。
第一页
上一页 第 1 / 4 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共 40 条